刚刚送走了春节,今天又到了正月十五,即每年一度的元宵节。元宵节也被人们称谓“上元节”或“灯节”。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圆月之时。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称之为“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有好多个版本,这大概和民间的原始信仰有关,古籍中就有关于正月十五煮膏粥祭门户的记载。查了一下,根据《史记》的记载,汉代每年正月十五要祭祀太乙神,祭祀活动从黄昏一直要到天明,正月十五夜游观花灯的习俗,只是它的遗迹而已。
回望历史,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从皇家官苑到民间街巷,都要张挂彩灯。因此,元宵节又被叫做“灯节”。一到晚上,人们燃放爆竹烟花,敲锣打鼓,表演歌舞、高跷、龙灯、旱船等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隋代,“都邑百姓正月十五作角抵戏”、“每于正月望夜,充阶塞陌,鸣鼓聒天,灯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竭资破产,竟此一时”。可见当时元宵之夜的热闹和快活。唐代的元宵节更是热闹,有古书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严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因为人多,以致于脚都不能沾地,当时那万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情景也就不难想象了。
元宵在我国民间是有着颇为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包含与元宵有关的内容,不少的戏剧中都有关于元宵的描写,如《夫妻观灯》、《闹花灯》、《王老虎抢亲》……等还有《水浒》和《红楼梦》》中也有元宵节的内容。而诗词中关于元宵的作品,则更是不胜枚举了。其中印象很深的是欧阳修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这首著名的诗词生动展现了去年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幽会之美景以及如今无处寻觅佳人芳踪沮丧失落、辛酸无奈之悲情,简洁的语言写出了何等感人的元夜悲情!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活动概括一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花会,在白天举行,地点主要在著名的街道上或大的寺院里,以各种娱乐活动为主。包括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及各种小吃和手工艺品的展卖等。二是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三是吃元宵或汤团,这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寓意团团圆圆。此外元宵夜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由来已久。南宋时,杭州开始有人将谜语粘贴在碧纱灯上,让人猜射,这便是灯谜的发端。明清以后,灯谜已成了元宵节的重要娱乐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元宵节原来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仍然在民间流传着,如看花灯、燃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表演民俗节目等,这既是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丰富了民众节日的文化娱乐生活。
元宵节除了一些活动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人们三五成群,结伙结伴而行,或是一家人晚饭后都去外面走走,或走墙边,或过桥,目的说是能够驱病除灾。所以人们说:十五、十六走百病。
年年元宵,今又元宵。正月十五,代表浓浓亲情的传统元宵节与代表浪漫爱情的西方情人节在今天“狭路相逢”,这是十九年才有一次的相逢。我想,这人间处处必然会上演一场“汤圆”与“玫瑰”携手的好戏。事实上,我国传统节日有它鲜明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而西方的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的璀璨灯火照亮的千家万户,照美了神州大地。“爱元宵早春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爱元宵月满冰轮,光耀神州,人踏春阳。”充溢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的元宵节让我心潮澎湃,喜上心田,让我快乐圆圆,幸福满满!
评论